来源财新网
作者为汇丰大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中国相对其他各国“先进先出”,最先实行了封城等防疫隔离措施,较早一步在2020年二三月份就令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继而率先于2020年3月开始复工复产。2020年二季度始,中国经济就已经从收缩的泥淖中抽身而出,恢复了GDP的正增长。截至目前,经济恢复势头整体超出预期,并愈发见强。
这一势头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推动。一方面,疫情初期,全球主要经济体对防疫和远程办公相关物资的需求强劲,加之后期一般消费品需求的回升,支撑了中国出口的强劲回升;另一方面,受益于政策扶持,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复苏。
下一阶段,尽管全球需求的持续修复使得出口或仍将维持一定的韧性,但随着经济活动逐步正常化,对基建和房地产领域政策扶持的必要性已显著降低。实际上,继房地产投资于2020年年中左右实现两位数的单月同比增速之后,降温政策已开始频出,特别是针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三条红线”政策(于2021年1月付诸实施)。融资规则收紧抑制了开发商的投资热情,这一点从土地交易面积的显著回落就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我们预计2021年专项债的发行额度也将明显收缩,其对传统基建项目的支持将有所降低。
随着宏观政策尤其是特别国债等应急性措施的逐步退出,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势必减速。那么,未来谁将负责接棒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
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制造业投资和消费的回暖。实际上,相对于其他部门,疫情以来消费的恢复一直相对滞后。截至2020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月同比增速恢复至5.0%,但仍然仅达到2019年一半左右的增速。据估算,消费增速的疲软有一半来自收入冲击。疫情以来,就业不确定性上升以及收入的减少,促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并缩减消费,特别是对服务和非必需品的消费。
到2020 年三季度,一些积极的信号已经出现,例如外出就业农民工人数恢复到大约 1.79 亿人的疫情前水平,调查失业率也已经回落至疫情前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市场恢复较快的行业多来自稳定性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岗位。比如说农民工群体,2020年三季度,农民工收入同比增长2.1%,这一增速仅相当于疫情前水平的30%,更是远低于同时间段整体居民平均收入6.9%的增速。
消费能否成为成就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实际上,消费的恢复取决于就业和收入的全面复苏,而民企贡献了中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因此,只有大力提振民企的商业活动,才能全面恢复就业,降低消费者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真正提振消费增长,使其在新的一年成为承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民营企业是制造业的主体。疫情以来,由于终端需求疲软、企业信心受到冲击,以及利润急剧下降,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企业的资本支出出现了明显的收缩,整体复苏进度始终低于基建和房地产部门。
近期,多种有利条件显示,制造业投资或正“拨开云雾见太阳”。一方面,从周期性角度来看,出口增速高企,居民消费持续复苏,企业利润增速不断改善、并不断从上游扩散至中下游行业,这些均为制造业投资的恢复形成有利条件。截至2020年三季度,产能利用率也回升至77.2%,超过了2019年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从结构性因素来看,疫情和政策推动的数字化进程加速,也可能推动新一轮资本支出周期。
“新基建”对数字基础设施构建的推动,不仅会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信息通信行业,也可以促进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我们判断,制造业投资的回升有潜力成为2021年接棒经济增长动能的另一主要力量。
要想实现消费和制造业投资的成功接力经济增长动能,政策的助力必不可少。下一阶段,尽管一些针对抗疫的应急措施或将缓慢退出,但对于企业的精准调控,特别是针对民营和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宜减弱,甚至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企业的税费负担仍居世界前列,进一步减税降费仍有必要和空间继续实施。特别是针对科研创新和技术升级投资,例如进一步降低所得税、提高税收减免额度、扩大受惠企业范围等。
同时,货币政策也不应过快收紧,而应更加注重结构性宽松,引导银行把更多的信贷投放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民企,并助其降低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生产环境。以“竞争中性“为原则深化结构性改革,改善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并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对外资和民间资本开放更多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健康的市场竞争、并鼓励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这包括推进“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强化国企预算约束、减少国家补贴、提高融资透明度、推动国有企业的公共服务职责更加市场化,等等。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流向效率和生产力更高的民营企业,例如更加精准地实施定向宽松政策、扩大政府为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
此外,还应深化对外开放,巩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纽带,加强科技协作与互相学习。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就业市场的全面恢复,从而拉动收入、继而消费的强劲复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