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投资的角度来说,整个医疗健康领域可以分为医疗、医药和医保三大体系。由于体系不同,投资主题及策略亦不同。
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表1),有以下特点:
1)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按区域行政级别,分为省市—县及县级市—基层医疗三级体系,从上到下覆盖所有31个省、334个市、2000个县及县级市、3.2万个乡镇、58.1万个村;
2)三级医院的虹吸效应:2123个三级医院年诊疗人次15亿,占所有90多万个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20%。平均单院年诊疗人次70万,是县医院的近10倍。三级医院205万张床,占比31%;年住院人次6800万,占比34%。
庞大复杂的医疗体系该如何一句话评价呢?
这里采用预期寿命—人均卫生费用矩阵来对全球卫生体系进行横向比较(图1)。中国与古巴落在左下方“节俭型”象限内(排除预期寿命低于70岁的三个国家,俄罗斯、印度、南非,这一类可称之为“落后型”),医疗服务花的少、干得多。虽然中国大部分领域都向美国看齐,但相比“奢侈型”的医疗体系,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的“经济型”医疗体系更适合作为标杆——人均卫生费用只有美国的1/4,预期寿命却高了3岁。
图1 节俭型的中国医疗体系(数据来源:OECD、卫计委、WHO)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推动社会人口老龄化,相应的对于医疗资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表2),对比来看:
- 中国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人口还较年轻,但与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相比已步入老年社会;
- 中国的人均护士数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不到老龄化程度相近的以色列的一半;
- 中国的人均执业医师数量上已经接近韩国、日本、美国和英国;
- 中国的人均病床数已经超过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但还远少于德国、韩国、日本。
应对老龄化社会,中国医疗体系缺的还很多。
化繁为简,整体医疗资源规划中,医师的供给侧改革最为重要。为何?
1、中国医师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特别是基层医生水平低下,提供的医疗质量堪忧。如下图2所示,2014年国内医师拥有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占比只有55%。与美国相比,我们的医师培训体系仍有很大改进空间(表3);
2、中国医师阳光收入低——对比美国医师收入水平,相差二三十倍,欧美发达国家绝对的高收入精英群体在中国成了中低收入群体(图3)。低收入必然造成医生职业认同度低,高智商人群选择医生职业比例低,未来提供的医疗质量更令人担忧。
图2 2014年中国医师教育程度分布(数据来源:卫计委)
图3 中美医师收入水平比较(数据来源:2016年全美医师薪资Medscape调查报告;丁香园2015中国医生薪酬报告)
整体观测中国医疗体系后,可以提炼出三大投资主题:分级诊疗、市场化、互联网+。
其中分级诊疗是新医改政策进入深水区后的改革关键突破口,市场化是民营资本三十年参与医疗服务的红利来源,互联网+更是2011年开始的医疗服务投资10年周期的最大风口。
图4 医疗服务投资三大主题
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围绕着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两个核心基本问题展开。2009- 2015年的政策主线可以总结为“药改”(图5):通过全民医保覆盖提高国家医保药价的议价权,省级药品招标、基药目录等以量换价逼得药企年年降价,基药零差价控制基层患者终端价格,医院药占比被当做政治指标逐年下降。看病贵现象初步得到遏制。
看病难问题却是难以缓解:无约束力的医保差异支付使得病人快速涌向城市三级医院,快速增加的病人带动医保资金和医疗资源(病床、医生)加速向三级医院聚拢,排队现象愈演愈烈。医疗服务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
2016年,新医改进入深水区,政策顶层设计为“三医联动”,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成为新医改攻坚战的突破口。
图5 新医改政策演变——从药改到医改
政府的决心不容置疑,也给出了2017年分级诊疗具体的考核指标,但是分级诊疗现实与目标差距之大是机遇更是挑战(表4)。
投资角度而言,分级诊疗最大的机遇在于“大病不出县”中的县医院。而从2015年卫计委披露的数据来看,分级诊疗带来线下医疗入口之变——县级医院效应已经显现(图6)。
- 2015年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机构增速首次为负,三级医院的虹吸效应开始退潮;
- 2015年县(及县级市)医院的诊疗人次/机构仍保持正增长,县级医院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开始凸显。
图6 2009-2015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单位诊疗人次增速(数据来源:卫计委,2008-2015年数据)
市场化是民营资本投资的永恒前提。医疗领域的市场化经历了三十年曲折反复(表5),现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数据来看,目前民营医院数量上已经撑起半边天,但单体规模仍较小(表6)。
- 2015年民营医院数量首次超过公立医院;
- 民营医院主要仍集中在一级医院规模,平均床位数<100,造成民营医院床位数、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都远小于公立医院;
- 民营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和人均住院费用与公立医院差距仍较大。
简单划分,医疗体系的市场化可以分为价格市场化和医生市场化两个维度。回顾来看,价格市场化在某些专科领域内先行,带动半推半就的医生市场化,由此各个专科的民营化逐渐展开(图7)。资本又接着推动民营医院专科化、连锁化发展(图8、表7)。
图7 价格-医生市场化专科领域矩阵
图8 2014年各个领域专科医院民营化比较(数据来源:卫计委)
2011年开始,互联网医疗逐步成为医疗投资风口(图9),15家明星互联网医疗企业融资超过30亿美金(表8)。
图9 2011年-2016年8月互联网医疗投融资概况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将按如下三阶段发展(图10):
图10 互联网+医疗发展三阶段
图11 互联网医疗企业生态图谱(图片来源:易观智库)
图12 三大医疗入口线上渗透
图13 互联网线下医疗机构与传统医疗机构比较
第一阶段后,互联网+医疗已经“连接”起整个医疗生态(图11)。互联网医疗开始线上渗透三大医疗入口:挂号、问诊、购药(图12),渗透率虽然还较低,但已成不可逆趋势,用户习惯也在年青一代开始固化。2016年以互联网医院和线上线下整合式全科诊所为代表,互联网医疗开始走向线下,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