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历时近一个月的“2016年圆明园VR/AR全国创意大赛”在圆明园落下帷幕,大部分参赛作品移步北京文博会现场向公众展示。以“科技之美、文明之光、艺术之心”为主题的创意大赛如何运用VR/AR技术展现百年前的圆明园,引起大家的好奇。
作为此次创意大赛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底成立全国第一家基于VR垂直领域的孵化器——中关村虚拟现实空间。两年来,空间共孵化七十多家VR创业团队,在探索VR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虚拟现实技术如何运用到文创产业进而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技术创新的力量又会给文创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对话中关村虚拟现实空间创始人刘秋红,以及入驻空间的创业企业微视酷创始人杨威。
刘秋红(左)、杨威(右)
既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是现实与虚拟的PK
主持人:正如此次创意大赛宣传标语所说的,圆明园VR/AR创意大赛本身其实就是一次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什么会想到选择圆明园作为创意大赛的主题?
刘秋红:当时主要有两个考虑。首先,圆明园就在海淀,我们有自家意识,而且圆明园属于海淀区三山五园系列工作的重点,对于我们做科技产业的来讲,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就近取材。另外,圆明园管理方是属于国家的,我们单位是国企,这样在文化IP纠纷这个事情上我们可以规避很多隐患。
第二,圆明园是中国传统古建当中被毁程度非常高的地方,正因此,也是非常适合做虚拟现实技术创新的题材。长久以来,圆明园的修复和重建一直是广受争议的话题,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角度来讲,圆明园遗址公园不应该被重建;从传统文化传承来讲,圆明园作为经典古建未来长时间保持现状一定会损坏,会风化。将虚拟现实技术接入进来的话,圆明园既可以保留作为爱国主义基地,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完完整整地被保护和传承下去。因此,把圆明园作为此次大赛的主题,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圆明园创意大赛文博会分会场
杨威:我们是做VR教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传承跟教育联系得非常紧密。我们中小学书本中关于圆明园的毁灭介绍比较空洞,但当你亲自体验过完整的圆明园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圆明园,无论你作为一个受教育者有什么样的认知,都能有更深刻的感受。是否重建圆明园和重建圆明园可能我们这一代人都无法给出答案,但是我们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来做这样一个事情是没有问题,我想这就是这个大赛的意义所在。
主持人:科技与文化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此次大赛具体是怎么PK的呢?
刘秋红:之前很多虚拟现实技术的大赛,都是有现实模板的,比如星空、埃菲尔铁塔等等,很多公司参赛都习惯了基于一个现实中有的东西去做创意。而对于圆明园这个主题,几乎没有现实的模板,因为现实中的圆明园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而有机构做过的数字圆明园使用成本非常高。因此此次参赛的各路创业团队都没有现实模型可用。而我们向他们表达了我们的想法:所谓创意就是不固守在一个模型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圆明园,所以作品可以是卡通版场景,也可以是游戏,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行。
主持人:那么到目前为止,参赛团队大概情况如何?
刘秋红:今年参赛团队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类似于做全景拍摄,通过全景相机和算法形成一个全景的视频或者是照片;第二类数字模型重建,主要是一些学术力量比较雄厚,人员比较多,执行费用足够的团队,他们可以对某个景点做现场实勘测量或者测距然后形成完整的模型;第三种就是偏游戏、交互类的,看中圆明园的景,比如迷宫,可以单独做场景游戏;最后一种是做解决方案,用AR/VR的方式出解决方案形成应用向市场推出去。
圆明园创意大赛部分参赛作品
目前我们已经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队已达30家,北京差不多有将近二十家,全景和建模类的占到一半;另外,还有二十多个个人名义参赛的,可以出VR和圆明园结合的创意策划或者简短的视频或者照片。
主持人: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其中参赛团队的作品?
刘秋红:比如微视酷团队做的是圆明园正觉寺的全景复原,正觉寺里有一个叫文殊亭,文殊亭里头原来有一个文殊菩萨塑像,根据史书记载,当年乾隆皇帝去五台山拜文殊菩萨的时候让人画了一张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回来以后就在圆明园和承德分别建了两个正觉寺,寺里是一模一样的文殊菩萨。承德那尊文殊菩萨目前还在,而圆明园的塑像在民国时被损坏了,现在只剩一个空亭子。因此,他们要把这个文殊菩萨用虚拟现实复原,就到承德全景取文殊菩萨的塑像,然后通过点位构现把立体模型构建出来,然后再贴彩纸。这样,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们今天再到圆明园正觉寺文殊亭的时候,就有机会像当年的古人一样目睹文殊菩萨塑像了。
目前圆明园的正觉寺
承德正觉寺里的文殊菩萨像
虚拟现实技术正在颠覆哪些行业?
主持人:近两年,虚拟现实技术快速被炒热,从你们做VR技术创业的人来看,虚拟现实技术对我们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杨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VR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形态,涵盖了现今所有的媒体形态,可以是视频的、音频的,可以是三维的,甚至超越三维的内容都可以在VR中实现。教育很多时候是知识和观念的一种传承,知识和观念如何去植入,如何传递给孩子,需要使用媒体,我们目前的传统媒体远远不够,VR提供了新的可能,把知识本原的状态还原出来,比如讲到历史圆明园的时候,我们就体验到在圆明园里学习的效果。这种形态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超越了我们过去所有认知的教育形态,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可以无限制地复制我们的教学资源。
主持人:能否举一个你们现在在做的例子?
杨威:案例很多,例如我们做的研学课,现在叫做中国传统教育与中国的文化,这节课讲中国传统图腾龙,在中国的传统建筑有非常多的应用,但是如何让一个孩子去探究这个东西呢?当时这节课的授课老师选了三个点,山西的晋祠,北京的故宫和北京的一个庙,他分了三队孩子分别到这三个地方参观,没去山西晋祠的孩子就不知道晋祠是什么样的了,但是通过我们的技术把山西晋祠要参观的圣母殿完整地复现,学生们只要带上VR眼镜,就能看到去过晋祠的孩子看到的效果。目前北京有两个区基本上已经在区教委的层面上认可了我们,我们在大约十所小学做推广试点,应用的课程覆盖语文课、数学课、科学课等。
主持人:随着VR硬件的升级,软件内容的完善,VR在其他哪些领域会带来冲击或者说是创新?
杨威:首先跟玩相关的领域都会有很大的变革这是肯定的。第二个应该是房地产行业,尤其是家装行业,装修设计的时候,虚拟体验肯定会比效果图更受青睐。再就是展览展示,任何地方都用得上。再往后是社交,有了虚拟设备,会晤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身处不同空间的人就可以借助虚拟会议是在一个虚拟空间中“面对面”交流,这样会大大节省人们开会办公的交通成本。家政服务也可能被颠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师傅真的上门修东西了。总之,VR的应用领域非常广,将来发挥的作用也非常大。
虚拟现实技术何时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
主持人:当初实创公司为什么要成立中关村虚拟现实空间这样一个VR垂直孵化器?目前发展得如何?
刘秋红:中关村虚拟现实空间,简称strong VR,是当时全国第一家基于VR垂直领域的孵化器,属于我们科技服务这一板块,主要服务于企业。2014年12月22日中关村虚拟现实空间成立,到目前为止孵化过七十多家创业团队,孵化器的面积从原来的八百平米拓展到现在的一千八百平米。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们专注做内容的开发,再通过市场打磨项目和团队。最早的时候我们这里集中了全国百分之六七十的VR创业团队,现在国内做VR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
中关村虚拟现实空间
当初成立中关村虚拟现实空间时就将它定义为以内容为主的垂直孵化器,做内容开发然后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因为我们分析,做VR硬件占资源、占空间、占资金,而做VR内容的空间非常大,比如应用到文创、医疗和军工等。目前在文化领域非常热,影视、游戏和动漫创作,这些创作不仅需要工程师,还需要内容策划。因此我们看到,VR运用于文创产业,不仅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也聚集了全方位的人才。
中关村虚拟现实空间入驻的创业团队
主持人:文创产业是近几年来比较新的发展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将给文创产业带来哪些深刻变化?
刘秋红:从我们做VR内容开发的来讲,游乐游艺、教育等都离不开文化,我们一直看好VR与文创产业的结合,我们举办圆明园VR创意大赛的初衷也是如此,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会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文创产业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消费者的体验,而VR提供一种全新的全方位的体验模式,所以,VR给文创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主持人:当前我们VR技术创新处于什么水平?距离我们在现实中的体验还有多远?
杨威:目前能够实现对人视觉、听觉和移动的模拟,触觉、嗅觉和味觉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还无法达到。
主持人:这些可实现的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需要多长时间?这个过程会遇到什么阻碍?
杨威: 我认为这个过程会很快,但每个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阻碍,对于我们做VR内容的来说,这个阻碍在于硬件的保有量,消费者手中没有拥有VR设备,做VR应用自然就没法走出去,就跟路和车的关系一样。
当前业内认可的VR设备只有四种:索尼的PSVR、HTC的VIVE、三星的Gear VR和Oculus的CV1,这些我们称为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现在这四类产品全球总销量加起来大概已经过了两百万了,是一个突破性的成绩。只有等硬件的保有量足够之后,我们作为软件开发商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推动我们的软件越做越好,越做越多。(完)(对话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关于第十一届文博会的更多资讯,欢迎关注会议详情页面:https://www.huodongjia.com/event-470128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