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第五届“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orld Geospatial Developers Conference,WGD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会由空间信息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泰伯主办,秉承不断引领和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与变革的宗旨,WGDC已走过五个年头,如今成为全球最具前瞻性的跨界创新风向标。
在本届大会主会场上,泰伯智库负责人王悦承就地信行业哪项技术或产品在未来最具影响力,对话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北京公司总经理杨帆、激光雷达点云处理算法公司DIPPER的创始人、荷兰屯特大学博士熊彪、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CEO黄先锋。以下是对话实录(尚未经本人核实)。
王悦承:大家下午好!杨帆、熊彪、黄先峰,曾经花多年时间做了一个数字敦煌。作为大会今天上午最后一个环节,第一个问题首先从杨总先生开始,过去五年我们一直从事的事情是什么?
杨帆: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下午好,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叫做商汤科技,成立不到2年时间,我们做人工智能里面图像识别智能提取,我们整个创始团队和核心的团队在这个领域上工作了十几年的时间了,过去五年间,人工智能非常火,很多人都都想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它其实对于我们未来做智能化图像视频分析处理、各种各样的自动化大数据分析都是非常有价值,我相信这个东西也能对于我们遥感、NGI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价值。
熊彪:非常高兴跟大家坐在这里交流这个事情,因为团队做研发的都是人工智能里面国际上都是很有名的,我做点云识别、建模这块,特别关注计算机近几年发展的技术,我们用了相对比较传统遥感、激光雷达处理这块。我从2010年开始去荷兰IPC做博士,这几年一直致力于车载激光雷达处理,自动识别三维建模这一块,以前大家做三维建模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说三个房子需要三个人三个月才能做出来,经过我们几年努力,计算机算法做到自动化程度很高,一个礼拜我们可以把三个房子用一个月时间做出来。
黄先锋:我本身是遥感系的教授,熊彪博士也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在过去五年里面我们花最多经历做三维建模,以前二维建模到三维是抽象的东西,三维随着互联网包括网络带宽发展,我们用一个发展眼光看我们整个互联网包括我们计算机、处理能力、应用,实际上未来对三维数据需求非常大,我们用无人机做了图像处理,CB的方法,最终我们都是回到三维数据,我们花最多精力在这怎么生成高精度的三维建模。
王悦承:接下来我们做一个选择题,大会主题是3D、BIM、AI、VR、无人机、激光雷达,你们认为这几个里面哪个3-5内会年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什么?从熊彪博士开始。
熊彪:每一个领域有一个圈,把这些圈我们放在地图里面,发现有一个重叠区域,这个重叠区域有一个三维,无论是做激光雷达,或者用无人机,是为这个三维数据,生成、生产三维数据,反过来三维数据又可以辅助用来做无人机的自动导航,用来做一些跟各个业务结合的它的应用。所以说从我们角度来看把我们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看成一辆汽车来说,我认为三维是中间的引擎,其他应用我们可以看成是方向盘,VR、AI我们看成轮子。我最看好是3D,能否把所有东西串起来,能否把汽车跑起来也是3D。
王悦承:他说3D是他的选择,黄教授你的选择?
黄先锋:思考这个问题我很难给出一个答案,我如果选一个,我自己认为是AI。VR是增强现实、无人机是工具、激光雷达是传感器,AI是所有应用背后最核心的技术。我们自己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布局很多人工智能的研究,深度学习。
王悦承:出现正方观点,反方观点,杨总你观点特别重要,你选择A还是B。
杨帆:我觉得其实刚才两位说的并不完全冲突,我们在往前发展,大家讲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归根到底就是数据收集、采集、分析、处理与反馈,我认为说这个中间最核心的其实就是你的数据处理以及信息挖掘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我们整个行业对整个数据理解到什么程度。
AI很重要,其实就是信息抽取很重要的一部分。3D可能介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中间,因为3D有一部分是数据采集,比如说点云信息拿到以后如何进行模型重建,进行完模型重建之后我如何进行物体重建,这进入到信息挖掘和理解的范畴,这个最关键不管用什么技术解决,最核心是说我们对于整个大的数据挖掘和理解能力。
当然从我们自己而言,因为我们做图像分析和处理,我们核心能力也在于此,我们希望说我们能力在这几个方向上作为整个大数据挖掘中很重要一部分,能够给整个行业贡献力量。
王悦承:台上三位嘉宾都是技术出身,有很强的技术功底,在整个地理信息行业关键是,怎么把技术转化为资产,把你的技术应用到我们行业里面去。你们认为将来这些技术所对应的用户和市场,哪个能大规模商业应用,你们最看好哪一个?这次从黄先峰开始。
黄先锋:地理信息行业某一个技术难以形成那么大的规模和应用,从应用本身我自己觉得也不见得对,就是说我们对3D数据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就是AI这种技术会蕴含在3D数据需要里面,是一个技术,我们不见得感受它的存在,从某种意义来说给用户是3D的这种形式。公路设计、交通设计、包括铁路、水利对三维需求越来越高,它不关心你里面用的是无人机还是什么技术产品,他们需要你给我提供三维数据支持。
从天上到地下都需要前方位的三维数据,配上拥有的属地信息,建筑分层、各种各样的结构建筑、路边设施都有一些标准,我们实验室有一个概念叫做全新实景,借助这个概念应该是全新的数据。
杨帆:我们三个很明显看出来是技术背景出身,让我们说应用有点个人观点不一定准确,说白了从数据价值和影响力来看,不管是无人机还是VR的设备,活地图的应用,服务驾驶,其实现在看得到的几端,未来都有非常大潜力和空间。未来很大市场,不管是无人机还是无人车,这是未来不是现实,我们怎么脚踏实地能够让它成为现实这是我们更加关注的。我们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智能技术提供这样的支撑,为我们大的行业大的产品形态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撑,帮助我们未来看到大的市场真正成为现实。
熊彪:我很认同黄教授和杨总的说法,我们本身从技术出身,更注重说能否把这个技术做出来,可能在我们一些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走在市场前面的,对市场来说他们其实有很长时间有这个需求,但是因为这个技术解决不了,他们也不敢去想,还有一点我们要想在客户市场之前把他们没有想到的想到,他们想到的话我们要做得比他们更好。
我们十来年做二维地图,地图导航这一块给我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正好处在时间关键点上面,我们处在将二维地图更新到三维地图这样的时间阶段,在这样一个维度不仅仅从二到三,而是说爆炸式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中它会成千上万的应用产生。比如说就像我们最近很火的无人驾驶,无人驾驶如果仅仅是二维地图很多地方做不到的。今天信号好我们达到一米精度很不错了,我们有人一米精度够了,无人驾驶一定精度达到厘米级,要不然车辆开到路上会把行人撞到。这套技术一定有三维地图在后面做支撑才能帮助更好定位更好识别。
今年非常火特别是说阿里出虚拟现实购物之后,虚拟现实变得非常火起来,其中很关键一点就是我们能不能提出三维人体模型,提供很好衣服、室内场景的三维数据,如果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个概念上面。我们回过头讲到市场的话,就是说现在已经有一些很权威的市场调查报告,就是说从2014年三维地图应用市场已经达到百亿规模,每年以55%的全球速度增长,我想在中国范围因为我们经济发展速度选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们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快,我们市场也非常大,我相信在中国我们一定是在接下来五年的话是远高于55%的增长速度,一大半市场在我们中国。我觉得在座我们这些开发者我们可能涌现出一大批独角兽公司出来。未来硅谷有可能不是在美国而是在北京,或者说在中国其他的城市。
王悦承:谢谢熊彪博士。我最后一个问题对于BIM你们理解多少,BIM跟我们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结合前景有多少?是否看好它?BIM跟人工智能结合也好,跟地理信息结合也好会产生很大影响,BIM熊博士讲讲。
熊彪:BIM关注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区域它的规划,从它的规划到它从生到死的阶段,每个阶段把它信息化、电子化,用一个很好的方式把它管理起来。在开始设计之前我们要对它进行勘察和得到这个地形得到周边的环境,然后我们去设计,设计考虑周围的环境,设计过程中有很多施工阶段,每一个阶段我们也要做到信息化,这个建筑到了最后,到了它消亡的时候,我们也要把它作为数字化,知道它消亡的时候它应该怎么去把它拆毁或者其他一些措施。这是BIM概念大概是这样的。
杨帆:因为BIM从我角度来看也是现在众多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个交集,也是它很重要垂直应用领域。因为BIM它一定是说从最开始的勘察设计必须有很好的数据做支撑,中间设计的过程中间可能需要这些设计做好,一旦设计好了以后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去监测它施工的质量是否跟设计是吻合的,这就是需要用一个是VR技术再一个三维采集的数据以及建模的技术去跟它匹配,做完之后日常维护也是同样把这些技术手段综合在一起,所以我觉得BIM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但是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技术的起动机,发动源。
黄先锋:BIM从我理解,它本身是一个把三维模型、建筑信息、建筑立面各种各样跟它的关系,通过战略性管理起来。像早期有ERP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的集成,我们行业有很多从事BIM,我们做不深,因为我们对建筑本身理解不够,往往做很多建筑计算,设计院出来他们理解很深。比如说一个BIM有一个钉子,这个钉子什么型号?什么钢?哪家公司生产的?什么品牌的?什么时间维护?这些信息太多了,除了三维信息之外还涉及到一些这些信息。最核心仍然是行业数据。
王悦承:杨总我问你一个问题,国外很多公司在用人工智能和卫星遥感数据、人体影像融合产生一些新技术出来,对于这个方向你怎么看?
杨帆:不管是刚才说的BIM还是一些智能方式跟现有遥感技术融合做一些事情,归根到底我们在往前发展我们任何一个产业其实都是通过更加信息化自动化才能给这个产业激发出活力。我们公司做路网公路分析,数据信息自动检测去除,我们刚把技术做出来跟一些遥感企业聊的时候,他们对这个很感兴趣,但是他们说这个东西很难推得开,他自己是北大地球信息系统毕业的,他跟我说,我上学那会儿我们遥感行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你做得这个事叫做解意,机器一定做不了的,人比机器做得更准,有很多识别的问题,这个道路是不是做得好,一些识别的东西是不是做得好,这件事情很难推。一开始有点难,包括在一些实际单位,我基于数据考量结果放在面前的时候,我相信行业认知是到了需要被改变的时候了。我们在过去几年间自动化的认知技术,图像和视频分析包括三维建模的技术,其实它发展非常快,远超我们行业从业者的想像。我今天坐在这里我们一年前公司刚刚成立没有多久的时候,我们图像视频分析的问题上,我们今天所达到的技术指标是我们一年前不敢想的,得益于技术快速进步和大数据的利用。其实我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技术已经可以包括在解意、自动化更新做很多东西,Facebook说要在遥感领域做非常多的事情。大家知道国外从谷歌到Facebook等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投入非常大的精力,他们也看到这个行业发展的状态。中国未来卫星发射的规模和速度,也包括我们整个行业对于整个数据分析和使用的需求,我相信在接下来几年时间里整个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爆发期,我们希望说在这样一个爆发期我们是否能够提供足够好的技术支撑。我们希望把遥感行业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现在全世界最重要最伟大的技术突破更好结合起来。
王悦承:谢谢杨总,我们很期待,一旦人工智能真的跟遥感数据做深度结合,这将是颠覆性的变化。时间关系最后让三位嘉宾用简单两句话总结一下我们这个论坛。
黄先锋:今天这个主题无处不在的地理信息,无处不在的建模技术和无处不在的理解技术。
熊彪:我们正处在极具快速发展的年代,这是我们一个幸运,也是这个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希望。从我们整个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一定把自己这部分做好,然后用开放心态、开放生态一起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杨帆:智能化一定是人类真正未来所在,遥感也不例外。